基金吧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指数投资是如何实现与被动投资分庭抗衡的? [复制链接]

1#
指数投资是如何实现与被动投资分庭抗衡的?
  时至今日,提到指数基金、ETF、分级基金,相信很多投资者已不陌生,殊不知指数投资起步之路却是步履蹒跚。1975年,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诞生。有别于传统主动投资,指数投资相信“大道至简、无为而治”,因为否定主动基金经理的价值而一直不被华尔街所看好,甚至备受嘲讽。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经过40余年的检验,指数投资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一次次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并最终成为可与主动投资分庭抗衡的市场流派。

  指数基金:从昔日的荒唐事到今日华尔街的香饽饽

  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是先锋基金1975年发行的第一指数投资信托(先锋500指数基金前身)。作为指数投资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先锋基金创始人约翰伯格目前是全球公认的指数基金之父。然而,先锋500指数基金发行之初可谓步履维艰,原本打算募集1.5亿美元,最终只募集了1100万美元,整个华尔街都在看伯格的笑话,并将他这一疯狂的举动戏称为“伯格的荒唐事”。

  回顾过去,指数基金受认可的历程十分漫长。自第一只指数基金发行后,直到10年之后,市场中才出现第二只指数基金产品,这期间伯格不仅承受着来自华尔街的嘲讽压力,还得为先锋基金的生存问题而苦恼。但华尔街大佬们猜中了指数基金的开局,却远远没有预料到指数基金大逆转的结局。

  统计显示,第一只指数基金成立后的40余年间,指数基金(含ETF)资产大幅增长:从1975年的1100万美元增长到1985年的5.11亿美元,再到1995年的550亿美元,然后跃升至2005年的8680亿美元,再到2015年超过4万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指数基金占权益类基金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不足4%,增长到2015年的34%。与指数基金大行其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动基金近年来不断遭遇净流出。据统计,2008年以来被动管理的指数基金净申购了近1万亿美元,而同期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则净赎回超过6000 亿美元。

  在共同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如此戏剧化的投资策略转变并没有先例。而伯格凭借其强大的意志力与信心,坚持被动投资之路,最终赢得指数基金之父的美誉。如今,先锋基金凭借指数基金规模优势跃升全美第二大投资集团。当前,指数基金、ETF已成为华尔街各大机构追逐的香饽饽,包括高盛、富达等以主动投资见长的机构,也相继加入到指数投资的大军中。

  指数投资何以扭转格局?

  指数投资能够在40余年间实现大翻身,除“分散个股风险、低廉的费用与成本、不依赖基金经理、明确的风险收益特征”等固有的优势外,以下几个方面是笔者觉得指数基金能够大逆转的重要原因:

  首先,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长期来看,大多数主动基金难以战胜指数。在资本市场,投资的过程可能是主观的,但评价投资的结果却是相当客观——以业绩说话。当初约翰伯格说服董事会同意其发行第一只指数产品,除保罗·萨缪尔森的《投资组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历史数据对指数投资的支持:伯格统计了从1945年到1975年,标普5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为11.3%,同期主动股票基金年化收益率仅为9.7%,前者年化超额收益1.6%,30年累计超额收益可达863%。

  40年后的2015年,先锋基金再次统计了自1985年到2015年标普500指数与主动管理基金的平均收益,发现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率11.2%,同期大盘主动基金的平均回报为9.6%,同样跑不赢指数。70余年的历史数据表明:长期来看,绝大多数主动管理基金难以战胜同期市场指数,这也成为指数投资最有利的实践支持。

  其次,ETF的出现促进了指数化产品跨越式发展.1990年加拿大多伦多交易所推出全球第一只交易所交易基金(ETF),1993年跟踪标普500指数的ETF(SPY)面世。

  ETF相比传统指数基金具有“更低成本、更低跟踪误差、交易便捷、实时申购赎回、全天候交易”等优势,再叠加90年代的美股牛市,ETF相比主动基金的优势凸显,带动了指数投资行业的大发展。据贝莱德统计,全球ETP的规模由2000年的790亿美元增长2015年底的2.96万亿美元,增长超过37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7%。

  再者,信息技术进步消除信息不对称并带来投资便利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解决了“大样本指数投资、跨时区、跨市场、ETF全天候交易”等技术难题,使得以STATE STREET、先锋为代表的指数产品管理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管理大规模的指数基金,极大地促进了指数投资领域的发展。

  同时,信息获取的快捷与便利性,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逐步弱化,机构相比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优势不再明显,投资者想要获取超额收益愈发困难,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指数投资的优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